2025年8月25日,浙江迎来“超长待机”高温的最后一搏。截至当日14时,杭州(40.1℃)、绍兴(40.3℃)、金华(40.5℃)等10余个站点气温突破40℃,其中杭州更是以8月25日的历史最晚日期,刷新了当地40℃高温日纪录。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极端热浪,不仅考验着城市运转的极限,更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深刻警示。
现状扫描:高温破纪录,热浪持续“超长待机”
据浙江省气象台监测,8月以来全省平均气温达31.6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2.3℃,杭州更是自8月3日起连续22天出现高温(≥35℃),其中8月12日-25日连续14天超38℃。尤为罕见的是,8月25日杭州主城区气温冲至40.1℃,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出现的40℃高温日,打破了2022年8月14日的历史纪录。
成因解析:副高“霸屏”与气候变暖的双重叠加
此次极端高温的直接推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势。8月以来,副高中心持续控制浙江中北部,导致下沉气流增温效应显著。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指出:“今年副高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20%-30%,且位置稳定少动,如同给浙江盖了一个‘热盖子’。”
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全球变暖的背景。数据显示,1981-2010年浙江平均高温日数为12天,而2021-2025年已增至25天,40℃以上极端高温的出现频率增加了3倍。世界气象组织(WMO)此前警告,2025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.5℃,浙江的极端热浪正是这一趋势的区域性体现。
影响与应对:从“防暑降温”到“城市韧性”建设
高温对浙江的影响全面显现:
电力负荷:8月25日浙江全社会用电量达1.2亿千瓦时,创历史新高,杭州、宁波等地启动有序用电预案;
农业旱情:金华、衢州等地出现轻度干旱,局部茶叶、果树因高温灼伤减产;
健康风险:杭州120急救中心日均接警量超2000次,中暑、心血管疾病患者激增。
面对考验,浙江启动高温Ⅲ级应急响应:
民生保障:开放1500余个避暑纳凉点,向户外工作者发放防暑物资;
农业抗旱:调度水库水源,对茶园、果园实施遮阳网覆盖;
电力保供:首次启用虚拟电厂技术,通过调控空调温度、充电桩错峰充电等措施平衡负荷。
未来展望:极端天气常态化下的适应与转型
气象部门预测,8月26日起副高将逐渐东退,浙江高温范围缩小,但短期内仍无有效降水,旱情可能持续至9月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浙江省气候中心模型显示,若全球变暖未得到有效控制,到2035年浙江40℃以上高温日数可能增至每年10天以上。
这场热浪再次敲响警钟:应对气候变化,不能止于短期抗灾,更需长期转型。正如浙江省发改委《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》所提出,到2030年全省将建成50个“气候韧性城市”,通过增加绿地、推广海绵城市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,从根本上提升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。
结语
当杭州的40℃高温日出现在8月25日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纪录的诞生,更是一封写给未来的“气候预警信”。唯有将适应极端天气纳入城市发展的基因,方能在变幻莫测的气候中,守护好每一寸土地的清凉与希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