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3日,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在北京保利剧院迎来首演四周年纪念,并完成第800场全球演出。这部以北宋名画《千里江山图》为灵感的现象级作品,用舞蹈语言重构传统美学,成为当代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。
艺术创新:打破时空的“非线性叙事”
《只此青绿》突破传统舞剧线性结构,以“展卷、问篆、唱丝、寻石、习笔、淬墨、入画”七篇章,串联起画家王希孟创作《千里江山图》的历程与现代文物修复师的心境。剧中“青绿腰”等标志性动作,将山水画的刚柔并济转化为肢体语言,配合张渠作曲的交响乐,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沉浸。
文化破圈:从剧场到全民的文化符号
自2021年首演以来,该剧巡演足迹遍及42座城市,吸引超60万观众,其中“Z世代”占比达68%。2022年春晚片段《青绿》播出后,相关话题阅读量破百亿,引发“青绿仿妆”“青绿变装”等社交媒体热潮。剧目更推出数字藏品、联名汉服等衍生品,让传统文化以年轻化姿态“出圈”。
匠心传承:每一场都是“初演”
为庆祝800场里程碑,主创团队对服装、道具进行全面升级:演员服饰新增“金线刺绣”工艺,头饰采用非遗点翠技法;舞台背景引入AI技术,实时渲染出动态山水画卷。导演周莉亚表示:“每一场演出都是对传统的致敬,也是对当下的回应。”
全球共鸣:西方剧场里的东方美学
2024年,《只此青绿》开启海外巡演,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、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等场次一票难求。法国《费加罗报》评价:“这是中 国美学对世界舞台的一次温柔征服。”剧组更在悉尼歌剧院举办“中澳文化对话”工作坊,推动东西方艺术交流。
结语
当第800场演出落幕,观众席爆发的掌声与泪水,是对《只此青绿》最真挚的礼赞。这部作品不仅复活了一幅古画,更激活了深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——它证明:传统从未远离,只需以当代之笔重新勾勒,便能绽放跨越时空的光芒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