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。”这句在作文本上反复出现的稚嫩宣言,曾是无数孩子对未来的浪漫想象。当时间的指针拨向2025年,那些年“想当科学家”的孩子,如今正以多元姿态书写着人生的新篇章。他们的故事里,既有梦想照进现实的璀璨,也有成长路上的迷茫与突围,更折射出中 国科学教育生态的深刻变迁。
从课堂到赛场:科学梦想的“第一推动力”
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木江坪学区,张晓萱和韩峻熙站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大赛的赛场上,望着穿梭的“未来太空车”和前沿科学装置,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。这场赛事如同惊雷,劈开了他们认知的边界,让“科学家”从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梦想。“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。”张晓萱的腼腆与坚定,道出了无数农村孩子的心声——竞赛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窗,让科学梦想第一次变得鲜活可感。
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。深圳市蛇口育才中学的陈君杰,曾因“科学家”梦想的遥远而迷茫,直到与同学组队向水域生态“杀手”福寿螺发起挑战。从技术攻关的碰壁到成果获农科院专家认可,他发现:“科技创新并非高不可攀,从身边问题出发,普通高中生也能参与并做出成果。”这场竞赛,为他的科学之路指明了方向。
从参赛者到研究者:赛场火花的十年磨砺
若将时间轴拉长,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梁丰研的成长轨迹更具启示意义。12年前,他还是个为奖金参赛的本科生,一句关于“意念传播信息”的稚嫩设想,成为命运投下的锚点。从开发“尿液发电神器”到站上国际脑机接口研究的前沿,昔日的赛场火花,已在十年磨砺中长成参天巨树。他坦言:“SFT科普创新大赛是我‘科学之树’成长的沃土。”
这样的案例印证了高质量科技竞赛对青少年的价值。正如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、中 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所言:“竞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,不断激发青年学子对科技创新的兴趣,展现了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。”
从政策到实践:科学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
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能否落地,与教育生态的变革密不可分。2023年,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“严格竞赛活动管理,培养学生‘献身科学’精神”,并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,引导有潜质的学生投身科学研究。
政策推动下,科技竞赛正成为孕育“未来科学家”的沃土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指出:“只靠听、看、说,不足以培育科创能力,需加大实验教学,改变以讲故事、看实验、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。”而竞赛的意义,正在于提供实践与展示的舞台,让科学梦想从“想”变为“做”。
从个体到群体:科学素养培育的未来图景
数据揭示着更广泛的趋势:2024年青少年科学调查活动实践报告显示,全国2248名中小学生通过“创新篇”“调查篇”“体验篇”活动,科学素养显著提升。其中,太空种子种植、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等实践,让孩子们在“做中学”中理解科学原理,培养创新思维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科学兴趣的断层现象正在被打破。某省中学教研室调研发现,初一学生接触量子概念时35%会追问,到初三这一比例降至7%。这提示:保持科学兴趣的连续性,需从课程设计、资源分配、教师培训等多维度发力。
结语
当张晓萱在赛场上说出“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”时,当陈君杰从福寿螺研究中找到科研路径时,当梁丰研的“意念传播信息”设想成长为脑机接口成果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,更是中 国科学教育生态的进步。那些年“想当科学家”的孩子,如今正以研究者、创新者、科普者的身份,继续书写着与科学的缘分。而这场始于童年的科学之旅,终将汇成推动国 家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