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界汽车近日宣布,其全新车型将搭载自主研发的4D毫米波雷达,标志着辅助驾驶系统从“平面感知”迈入“立体建模”时代。这项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复杂路况下的目标识别精度,更重新定义了智能汽车的安全边界。
技术跃迁:从3D到4D的感知
传统毫米波雷达仅能提供目标的距离、速度、方位角(3D信息),而智界4D雷达通过增加高度维度数据,可精准识别物体形状与空间姿态。其采用12发16收天线阵列,探测距离达300米,角度分辨率提升至1.5°,能清晰区分行人、车辆与路牌。更关键的是,4D雷达可穿透雨雾,在能见度低于50米的极端天气中,仍能稳定输出点云数据,较传统雷达误报率降低80%。
场景突破:从“看到”到“理解”的智能进化
4D雷达的立体感知能力,直接解决辅助驾驶三大痛点:
鬼探头识别:通过高度信息,精准判断突然横穿的行人或电动车,预警时间提前0.3秒;
静止物区分:可识别路侧停放的车辆与真实障碍物,避免误刹;
复杂路况建模:在匝道合流、施工路段等场景中,构建动态3D地图,辅助决策。
实测数据显示,搭载4D雷达的智界车型在AEB(自动紧急制动)测试中,对儿童鬼探头的识别成功率高95%,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0%。
行业冲击:从“硬件堆砌”到“感知融合”的竞争转向
智界4D雷达的量产,暗含三大战略意图:
技术降本:通过自研芯片与天线一体化设计,成本较激光雷达低60%,推动高阶智驾普及;
安全背书:在工信部最新评级中,智界车型获“五星+辅助驾驶安全认证”,成为首个通过该标准的品牌;
生态协同:与华为ADS 2.0系统深度融合,支持无图方案的城市NOA,加速智驾系统迭代。
对比竞品,特斯拉依赖纯视觉方案,在暗光环境下易漏检;而蔚来、小鹏的激光雷达方案成本高昂。智界以“4D雷达+视觉”的融合方案,找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点。
未来展望:从“辅助”到“自主”的进化基石
随着4D雷达的量产,智界正构建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的闭环。其下一代产品将集成AI算法,实现动态目标轨迹预测,为L3级自动驾驶铺路。当4D雷达将路况转化为立体数字模型,辅助驾驶系统不再依赖高精地图,而是通过实时感知实现“类人驾驶”。这场由智界发起的感知革命,不仅重塑了辅助驾驶的技术上限,更预示着:在智能汽车时代,安全的边界,由感知的维度决定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